专题首页 > 首页 >> 学校动态 >> 正文

中国共产党青岛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9-03-03      点击数:

勇担使命 奋发图强

谱写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青岛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8年12月8日)

胡 金 焱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青岛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查。

中国共产党青岛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校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历史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勇担使命,奋发图强,加快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谱写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一、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七年,是我校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七年。七年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七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强化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切实加强对安全稳定工作的领导,打造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等会议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各个环节。改革完善干部选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五湖四海,通过集中换届和个别调整,合理配备干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严格党员发展标准,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作用。坚持以党建带群建,不断强化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开创了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团工作新局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坚持党委常委调研制度和直接联系师生制度,着力解决师生实际困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强教育管理,严肃执纪问责,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积极配合省委巡视和巡视“回头看”工作,狠抓整改落实,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办学环境。

(二)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坚持依法治校,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优化学科布局为着力点,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在内部治理、教育教学等领域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取得显著成效。以大学章程为核心,完善办学治校制度体系。成立校学术委员会和四个专门委员会,强化学术组织和学术人才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和教学科研单位,理顺学科关系,优化专业布局。推行精益化管理,服务师生水平不断提升。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优化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治理水平。推动省市政府签署“十二五”“十三五”共建青岛大学协议,争取共建经费15亿元。积极争取省市政府政策支持,完成四方校区土地置换,化解学校债务。利用土地置换返还资金,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破解人才引进难题。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内部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坚持开源节流,不断提高教职工待遇,平均收入实现翻倍增长。完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理事会制度。通过综合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顺畅,初步建成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

(三)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和“三全六结合”育人机制。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出台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制定一流本科教学改革建设方案,开设夏季学期,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的合作,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学生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体育竞赛等方面获得国家级奖励不断创历史新高。生源质量逐年提升,省内文理科录取分数稳居省属高校首位。七年来,共培养本科生6万余人、研究生近1.5万人。研究生规模从6000人增长到1万人,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从1:5提高到1:3。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培养计划7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获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四)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学术创新大幅跨越

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出台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的系列举措,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实施学科分层分类发展,持续优化学科布局结构,逐步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4个增加到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由4个增加到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24个增加到3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型增加到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增加到23种。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5个学科进入ESI前1%,并列全国高校第50位。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7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完善科研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制定标志性科研业绩奖励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学术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111计划”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获批省级科研平台19个,其中,“经略海洋研究中心”“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和“劳动人事研究院”获批山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山东省重点马院。学校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7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92项。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发表SCI、CSSCI、SSCI等高水平论文85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9项,授权专利1612件。2017年发表SCI论文1873篇,列全国高校第69位,增长率列全国高校第5位。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5项,列全国高校第56位。ESI高被引论文总数120篇。主要办学指标稳居省属高校前列,并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学校在最新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位居国内高校第82位,在最新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位居第86位,在最新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列全球高校第701-800位,被誉为“世界500强潜力大学”。

(五)人才队伍引育并举,集聚效应日渐凸显

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引才聚才用才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深入推进岗位设置、教师分类发展、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的人事制度改革,制定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国际访学等支持计划,建立一整套教师分类发展、职称评聘的学术标准体系,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大力实施“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三大人才工程,加快推进“15117”计划,引进各类人才877人,其中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3人,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20余人。专任教师博士率由22%提升到56%。入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首批山东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杰出人才1人,入选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青年千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等高层次人才59人。5位专家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遴选特聘教授787人次,青年卓越人才454人次。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青岛市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获批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性高校。

(六)对外开放继续深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持续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国际合作层次与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165所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实质交流合作关系。与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开展西班牙语合作项目,首届学生已顺利毕业。首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揭牌,开启国际办学的新征程。入选首批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团队1个。2位外籍专家获得“齐鲁友谊奖”荣誉称号。实施“留学青大工程”,年接受外国留学生人数由1100余人增长到1600余人,获批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博士留学生从无到有,2017年达到20人。新增乌拉圭共和国大学孔子学院,海外孔子学院达到3所。与台港澳6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台湾20余所高校结为姊妹学校。成功举办2017年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引起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七)社会服务扎实推进,服务格局持续扩大

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学校的重要使命担当,成立服务地方办公室、服务青岛办公室,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制定服务青岛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举办服务青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发展论坛。积极与青岛区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全方位、全覆盖服务青岛发展的崭新格局。举行《青岛大学服务青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白皮书》发布会,相关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一带一路”、医养健康、经略海洋、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共建“青大——北海经略海洋研究中心”,与威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威海创新研究院,与平度市人民政府共建“青大——平度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与崂山区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岛创客大街,在城阳区建立首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与青岛软控等公司合作组建青岛大学产学研中心有限公司。高标准建设新型高端智库,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市主要领导的批示。附属医院门诊量由2011年的220余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近50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九位。打造国内一流的器官移植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无障碍就医”工程。圆满完成“11·22”重大事故抢救、上合青岛峰会医疗保障任务。附属医院在“香港艾力彼中国顶级医院竞争力100强”中排名第54位。发挥师范教育特色,培养了众多名校长、名园长和名师,承担了全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幼儿园名师名园长工程”等项目,挂牌设立一批附属中小学,帮扶建设贵州黄果树民族中学,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对口帮扶省外高校取得显著进展。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深受好评。继续教育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积极参与青岛市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在服务APEC峰会、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上合青岛峰会等活动中,展现青大学子良好的形象和风采,赢得国内外友人的广泛赞誉。

(八)内部挖潜外部拓展,资源配置更趋优化

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益。11万平方米的医学教育综合楼和科技研发中心已经建成。争取青岛市政府支持,对校园道路进行全面翻修,改造青大剧院,建设地下通道,更新供热管网,美化校园环境。大力实施办学条件改造提升工程,分期分批对学校教学实验楼、学生宿舍、餐厅、学院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师生学习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建成校园“一卡通”和网上办公系统,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快。加强后勤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仪器设备采购量逐年增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显著提高。胶州科教产业园奠基,单体设计已基本完成。校友工作蓬勃开展,图书、档案、学报等工作的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同志们,回顾七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感受到,学校发展令人鼓舞,前进道路越走越宽。这些成绩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背景下取得的,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一代代青大人接续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各级领导,向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向全体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已届93岁高龄的张嗣瀛院士,他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爱国奋斗的典型,他是为学为师的典范,他是爱岗敬业的楷模,他是每一个青大人学习的榜样和标杆。他的先进事迹在全校、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要深入开展向张嗣瀛院士学习的活动,学习他爱党爱国、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崇高理想,学习他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严谨笃学、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学习他爱生如子、潜心育才的道德情怀,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为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党的建设方面。基层党组织在推动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还不够突出;部分党员干部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方面有待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内部治理方面。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学院办大学”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师生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思想观念还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专业布局还需要继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学生考研率、就业率、出国深造率、就业匹配度需要加快提高。四是学科建设方面。学科优势不够突出,学科特色不够鲜明,学科交叉融合力度不大,缺少学科高峰;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谋划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科学研究方面。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还不够强;科研创新对产业的引领作用还不够突出;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六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的数量还不够多;学院主动抓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不够强;教师职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七是服务社会方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关注度还不够高;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项目还有待尽快落实落地。八是国际化办学方面。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和层次还不够高;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学院在打造具有特色鲜明的国际合作项目方面还有待继续加强。九是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讲好青大故事、塑造青大精神、打造青大品牌、创造文化精品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术氛围还需要继续营造;学校提供的文化载体与文化服务离师生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十是资源配置方面。办学资源紧张,供需矛盾突出,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统筹配置资源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同志们,七年来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实力,就没有地位;没有奋斗,就没有希望;没有超越,就没有辉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二是必须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创新,汇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紧紧依靠制度创新抓推进、抓落实、抓突破,解放和发展学术生产力、解放和增强办学活力、激发和释放发展新动能,形成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三是必须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的理念,深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的引进和培养,激发教师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四是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紧扣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谋篇布局。必须聚焦学术前沿、强化协同创新、深化服务内涵,加快推进学科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提升“四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些经验启示弥足珍贵,我们要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

同志们,今年是我校合并办学25周年,明年我们将迎来办学110周年。合并办学25年来,作为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首批试点高校,青岛大学切实担负起了为青岛人民建设一所好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历史重任。回顾办学的每个历史阶段,学校始终坚持与时代同向同行,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这是一代代青大人坚定的梦想,是一代代青大人执着的信念。我们要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创新,让学校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二、新时代青岛大学的历史使命与办学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体现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正在向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阔步前进。山东省提出了“走在前列、由大到强、全面求强”的目标要求,全面开启了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我们要紧紧围绕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把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统一到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上来,加快实现学校自身由大到强的转变。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全面求强是山东建设现代化强省的总落脚点,奋发图强是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选择。因此,新时代青岛大学的历史使命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尽早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卓越贡献!

同志们,我们必须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提出新时代青岛大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理念和战略重点,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做出系统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师队伍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国际化开放办学、新校区建设”为战略重点,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在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求发展,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求突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高质量有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

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1年前后,实现国家一流学科的突破,稳居山东省属高校领先水平,在全国百强高校行列中位次前移;第二步,到2035年前后,3-5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办学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彰显,成为引领和支撑山东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进入全国高校50强,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大学;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形成若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特色学科群,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原始创新研究的聚集地,引领、带动和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

(三)发展理念

一是坚持内涵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要求,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尤其注重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要围绕国家战略、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学科,产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是坚持特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一深刻论述,讲清了中国大学应当以什么路标前行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发挥地处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龙头城市的优势,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突出学科特色、学术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建立起深厚的战略优势。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办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规模大小,而是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强弱。谁能在创新上下好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没有过硬的创新能力,我们很难实现由大变强。我们要坚持学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协调运转,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切实把创新驱动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师生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导向,尊重和发挥师生办学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与有机结合,健全广泛的师生员工参与机制和沟通渠道。充分依靠师生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师生员工全面发展。

五是坚持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人生态度,也是学习和工作的境界,体现出的是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当学校发展到一定高度,要继续向上跃升,就更加需要厚积薄发,更加需要深层突破。对照使命要求,对照发展标杆,唯有以一流标准全面审视并提升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由大到强,才能不断超越、永葆生机、赢得主动!

提出这些发展理念,目的是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准确把握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打造一所英姿勃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

(四)战略重点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水平代表大学水平。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不可能建成高水平大学。我们必须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引育并举,以全球视野延揽一流人才,汇聚一批国际一流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才,努力构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人才高地。

二是本科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根本,本科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把本科教育作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既注重“教得好”,又注重“学得好”,切实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努力让每一位青大学子的人生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

三是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水平是大学水平的根本标志。一流学科是培养一流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我们必须强化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集中优势力量,加快实现重点突破,力争一流学科的目标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四是国际化开放办学。加强国际教育合作,推进开放办学,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学校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地处青岛,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上有着更加优越的环境与条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比较优势,强化与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实质性教育合作,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办学新格局。

五是新校区建设。胶州科教产业园建设是拓展学校未来发展空间的百年大计。我们要举全校之力,整合各方资源,矢志建设一所与青岛这座城市相匹配的一流大学校园,打造经典,成就华章,让全体青大人为拥有这样的校园而骄傲、为身在这样的校园而荣光!

同志们,只要紧紧抓住这五项战略重点,我们就牢牢把握住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航向,就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开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与举措

今后五年,是我们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五年。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依法治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一)实施党建定向导航工程,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建工作在办学治校中起着定向导航、引领发展的作用。要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为一流本科、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一是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自觉主动地把学校事业发展放在党和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教育引导全校党员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强化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持续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全面提升群团组织服务学校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切实做到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融合,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谋篇布局,把握发展方向,决定重大问题。完善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和党政决策督促检查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

三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加强宣传阵地特别是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完善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计划,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学工队伍,逐步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四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学院党组织委员会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三会一课”等各方面制度,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设风清气正、团结合作、温暖和谐、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共同肩负起学院办大学的主体责任。实施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更加紧密结合。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计划,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术发展同步提升。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教育管理好入党积极分子,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五是抓好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打造服务型、务实型、效率型机关。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组织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确保政令畅通。严格问责制度,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促进“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落到实处。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强化日常监督执纪,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加强警示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让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二)实施综合改革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综合改革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内涵式发展统领综合改革,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治理结构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调整优化职能部门设置,理顺学院管理职责,完善学校统筹、学院落实的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推进精益化管理,提升职能部门服务水平。把岗位设置、人才引进、绩效考核等能够下放的管理权限尽量下放至学院,赋予学院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激发学院改革动力,挖掘学院发展潜力,提高学院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调整医学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医学部对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实化医学部职能。建立健全医学部教学、科研、学术等组织机构,做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医疗卫生、国际交流合作等发展规划,提高内涵发展水平。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强化医学部统筹医学教育、附属医院以及其他合作医院的能力。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整体优势,树立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文结合的新医科理念,打造一流学科和一流医院。

三是完善依法办学的治理体系。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治理结构。以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为核心,构建“管办评”适度分离的内部治理体系和机制。健全二级单位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与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优化职能设置,发挥应有作用。推进党务、校务公开,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

四是深化民主参与。探索建立学校理事会,构建社会各方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发挥好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做出新贡献。充分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工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提高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三)实施人才培养基础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职能。要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将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温馨的育人环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一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以投入评价为中心向以产出评价为中心的转变。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开展立体化教学。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的育人格局。不断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立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加大对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强化教学型教授评审。

三是加强学生学业管理。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全面成人成才。对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监测和考试管理,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综合运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科学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四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导师遴选和上岗审核制度,实现导师队伍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健全导师责任制,建立研究生导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扩大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规模。探索实行硕博连读,完善博士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健全研究生招生指标动态调整机制。严把开题、中期筛选、论文预审、预答辩等各个关口,健全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积极扩大博士后人才队伍规模。健全学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和博士后科研贡献率。

五是继续优化专业布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推进专业现代化改造。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加快新工科建设,推动医科、文科创新发展,加强基础科学和文、史、哲、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工科、医学和师范等专业认证工作。统筹全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完善创新实验班的体制机制。

六是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有机地、深度地融合起来,打通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训练体系和孵化体系,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库,打造“导师+”体系。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校校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推动各类创新要素与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与共享。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允许参加创新创业的学生调整学业进程。

(四)实施学科建设重点工程,不断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核心标志。要坚持“重点突出、精准施策、多点突破、众彩纷呈”的原则,做到点上有高峰、面上有高原,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力争早日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一是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系统科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等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有望冲击国家“双一流”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实现国家一流学科的突破。强化支持一批有潜力的学科进入ESI前1%,力争12个学科进入ESI前1%。重点支持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优先支持一批成长性学科建成一级学科博士点,力争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优先支持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问题、有利于发展军民融合技术的重点领域,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快速崛起,以服务青岛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深入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和回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加快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着力查找并破除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人才引进、学术评价、岗位考核等问题,构建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学术生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重点培育重大研究项目、高端科研奖励和标志性学术成果。主动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乡村振兴和经略海洋战略,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引领发展的研究基地和特色新型智库。创新办刊思路,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推动《东方论坛》和《山东高等教育》两种学术期刊进入CSSCI来源期刊行列。

三是强化学科评估和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经费统筹机制,落实好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确保所有学院均有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强化学科重点投入。以一级学科建设为基础,统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本科专业建设,建立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建立面向结果的学科评价机制,推动学科评估的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一级学科评估、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科学运用国际、国内学科评价,推动和引导各学科在不同层次上卓越发展。

(五)实施科学研究提升工程,加速提升学术创新整体水平

科研创新是一流大学的成长法则,也是一流大学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法宝。要坚持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追求重大原始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一是提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组织或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瞄准重大现实问题,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国家级重大奖励的突破。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重大成果。力争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更多高水平论文,推动高被引论文数量持续增长。

二是激发学术平台创新活力。建设完善若干面向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重大社会问题的跨学院、跨学科研究机构,培育学术研究的新增长点。做大做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111计划”等科研平台。力争新增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12个重点领域,凝聚科研团队,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科研平台,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科技智库。

三是推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理顺科研机构与学院、学科的关系,深化PI制改革,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和科研力量战略性重组。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研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吸引本科生和研究生广泛参与科研活动,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引导师生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端正学术风气。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六)实施人才队伍支撑工程,充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是学校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要以高层次学术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一批善于办学治校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实现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一是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学术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育并举,大力实施“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三大人才工程,注重引进和培养有影响力的专家、有实力的中青年专家、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围绕重点学科,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建设一支120人以上的领军人才队伍,打造一流人才高地。选拔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和学术骨干,重点扶持、重点培育,做到优秀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使用。对于校内同等水平人员,落实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力争专任教师总量达到280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80%。

二是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管理人才。落实“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加大干部跨学院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保证新老更替顺畅有序、传帮带温暖和谐。实施管理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努力提升干部的执行力、服务力、协调力和合作力。加强干部管理与考核,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让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三是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岗位分类分级管理,完善以综合考评为基础、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的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实行管理人员职员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晋升渠道。实施教辅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完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健全全员绩效考核制度,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并存的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体系。建立教职工收入持续增长机制,确保教职工收入水平位居山东省属高校前列!

(七)实施服务社会亮点工程,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保持服务青岛的意志不变,保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定力不变,保持冲击国家“双一流”的决心不变,主动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社会发展新动态,推动学校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一是擦亮服务社会金字招牌。发挥医学学科独特优势和品牌优势,重视附属医院的历史传承,把服务社会作为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充分利用好医疗集团管理模式,立足青岛,辐射带动一批集团医院、医联体单位高质量发展,提升预防、保健、诊疗和康复水平,全力保障市民健康。成立青岛大学教育集团,统筹校内外资源,办好附属中小幼、高端培训、国际教育等有关业务,打造富有影响力的高品质教育产品。发挥音乐、美术、纺织服装等学科优势,开展有影响力的竞赛活动,积极参与青岛市的艺术盛事,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和审美品质,以艺术之美扮靓青岛文明城市特色。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

二是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发展战略,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化校地、校企、校社、校银和校校合作,形成全方位、开放式合作机制。聚焦“四新四化”和青岛现代经济产业体系,瞄准优势特色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全面落实《青岛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白皮书》。搭建产学研紧密联系的协作平台,推动技术、成果、科技人才等信息充分共享,实现服务信息和需求信息的及时交互,积极推动一批成果实现转化。

(八)实施国际化开放办学工程,努力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开放办学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我们必须立足国家和区域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聚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校园环境四个维度,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是推进人才队伍国际化。提高具有海外留学学位人员的比例,加大对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的引进和选聘力度。积极推动现有教师出国(境)访学或研修,全面提升教师国际视野和教学科研能力。建立海外专家流动岗机制,实施绿色通道服务,吸引外国专家学者担任短期或长期海外特聘教授。选派管理干部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提升国际化理念与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构建“一院一课”“一院多课”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推动中外学生同堂听课,实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大力拓展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合办专业、联合培养、公派访学等,积极支持学生到高水平大学学习,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国际交流能力。设立出国(境)访学基金,力争学生出国(境)深造率达到5%。争取年均接受学历留学生数量达到1100人,其中,留学研究生达到200人。加强与台港澳高校合作交流,积极推动两岸学生互派交流学习。

三是推进学术研究国际化。以全球视野推动学术研究国际化,进一步激励和推动广大教师在SCI、SSCI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影响力。鼓励教师与国(境)外专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所等高层次科研合作平台,组织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获得更多具有国际水准的前沿成果。举办或承办国际会议、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师生赴国(境)外参加各类学术交流。

四是推进校园环境国际化。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互设校区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构建“一院一校”“一院多校”的多层次、全方位国际合作机制,形成一个学院对接一个或多个国外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加强英文网站建设,保持中英文网站新闻动态的同步更新。推进校园服务设施、服务机构中英文标识建设,营造浓郁的国际化办学氛围。

(九)实施文化引领工程,着力打造青大人共同精神家园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内在品质和外在影响的根本体现。我们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弘扬青大精神,打造青大人共同精神家园,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把“中国梦”与“大学梦”“个人梦”有机结合起来,自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通过书画艺术作品、宣传海报、微电影、动漫、音视频等多元宣传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是凝炼和弘扬青大精神。以迎接办学110周年、合并办学30周年为契机,加强对学校各个时期办学历史的研究,进一步凝炼校风学风。挖掘青大人物,讲好青大故事,展现青大作为,宣传青大发展,展示青大风采,树好青大形象。突出师生主体创造,创新载体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设计制作特色文化产品,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加强学术文化建设。营造包容和谐、尊重差异、追求真理、鼓励创造的学术环境,为优秀拔尖人才的成长创造优良环境。鼓励学术争鸣,保障学术自由,形成潜心探索、踏实研究的校园学术氛围。支持师生组织开展学术文化活动,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学术文化品牌,把学校建成富有活力的知识社区。

(十)实施资源配置优化工程,全力构建一流资源支撑体系

资源配置能力是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依托政府投入这一主渠道,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积极拓展办学资源,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全力做好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餐厅等基础设施的维修改造。启用医学教育综合楼和科技研发中心。加快推进浩园综合服务楼、文化艺术综合楼、教学实验楼、图书信息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等基本建设,全面改善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环境。

二是建设胶州科教产业园。遵循“现代化、生态化、数字化、园林化、人性化”理念,打造“百年经典、现代书院、德式意蕴、滨海绿洲”校园风格,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胶州科教产业园规划建设。推动胶州教职工住宅小区建设,提升教职工生活品质,增强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三是优化各类硬件资源配置。合理定位校区功能。实施公共用房分类管理,优化房产资源配置。建立教学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实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健全招标采购管理制度,细化招标与采购流程,实现阳光采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整合校内后勤资源,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制定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四是提升财务管理和资金筹措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加快构建网上报账系统。加强收支管理和审计监督,完善校院两级财务公开制度、审计结果使用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重大项目为载体,进一步争取各级政府对学校建设资金的更大支持,积极推进省市、市区共建资金落实到位。依托教育基金会,完善校院两级筹资工作体系,建立有效的筹资激励制度,开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多元化筹资渠道。

五是发挥校友助力作用。实施校友助力工程,树立“没有感动校友的母校,就没有感动母校的校友”的理念。以校友会为桥梁和纽带,畅通校友参与、评价和支持学校发展的渠道。整合全球校友力量,建设青大全球校友智库,建设校友大厦,成立校友俱乐部,凝聚校友广泛共识,实现校友资源和学校办学资源的互动、互补、合作、共赢。加强二级学院校友会建设。积极营造“母校关怀校友,校友热爱母校,母校与校友携手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天南地北青大人的归属感、凝聚力和母校情,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六是打造智慧校园和平安校园。推进“数字青大”建设,构建实体校园卡和虚拟电子卡融合互补的一卡通运行平台。加强网上服务大厅建设,推进信息化服务流程再造。强化财务、资产、人事、教学、科研等管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实现数据集成共享。加快数字资源和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图书文献资源服务水平。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库存档案数字化水平。打造校园智能化体育系统,推动校园阳光体育深入开展。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构建人防、物防和技防的“三防联动”机制,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大学正在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担使命,奋发图强,全力谱写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推荐资讯

Copyright @ 2019 青岛大学 理论学习 以学促干专题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