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首页 >> 学校动态 >> 正文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理论文章谈“六个思政”

发布时间:2022-11-14      点击数:

新闻网讯 11月14日,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理论文章“聚焦‘六个思政 ’推进协同育人”。

文章指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殷切希望,是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

广大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在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队伍思政、文化思政六个方面凝心聚力,引导广大教师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构建“大思政”“大融合”“大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学生思政”为核心点,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核心,也是“六个思政”的核心所在,其他思政都要围绕和服务于“学生思政”。抓“学生思政”,就是要构筑起“六个思政”育人同心圆,促进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大融合,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环境和氛围。具体来说,就是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热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品德修养和爱国情怀装进头脑,融入思想,渗入血液,形成基因,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教师思政”为关键点,推进立德修身与教书育人知行合一

抓“教师思政”,就是要让传道者明道、信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通过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协同融合,激发教师的育人主导性,实现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双轮驱动、同频共振。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广大教师要提高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推动教师从单纯的“学业导师”向“学业+人生导师”转变,切实发挥好育人主导作用。

抓“教师思政”,师德师风建设是根本保证。高校要坚持正确方向,突出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组织广大教师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学习和培训;要健全师德规范体系,明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划定职业行为底线,明确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方向、工作举措;要坚持德法并举,不断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工作长效机制,突出以德育德,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以“课程思政”为支撑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抓“课程思政”,就要以思政课程为“纲”,以课程思政为“目”,建构起从“内圈”到“中圈”再到“外圈”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要通过课程思政与学生思政协同融合,培育思政名师,打造思政“金课”,唱响协同育人主旋律。

在“内圈”,坚持思政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政课中的理论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德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在“中圈”,深度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有血有肉”,形成协同效应。同时,积极推行以“慕课”“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思辨能力。

在“外圈”,优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制定思政育人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评价中设置“育德效果”观测点;在学校课程建设项目遴选立项、评比和认定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开展育德实效绩效评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以“专业思政”为集成点,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抓“专业思政”,就是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不断挖掘不同专业的历史文化、行业精神等提炼为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做好示范引领,实现知识讲授和人文价值的协调统一,让课程思政建设在不同的学科专业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要通过专业思政与学生思政协同融合,拓展育人资源,为学生思政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要不断健全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着力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问题。

其次,要坚持“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推进、差异化实践。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合理拓展专业思政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建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体系,形成各类专业、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再其次,要推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深度合作”。坚持以“互联网+跨学科+思政”为独特定位,打通院内外、校内外、课内外的各类资源,深入挖掘和梳理不同学科专业的思政元素,打造“思政金课+专业金课”,拓展思政资源,提升育人成效。

以“队伍思政”为聚力点,推进全员育人与思政教育齐驱共进

抓“队伍思政”,就是要使每位教职员工都成为思政育人的成员,都参与到思政育人的过程中,切实做到“心中有思政、脑中谋思政、手中做思政”,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格局。要通过队伍思政与学生思政协同融合,推进全员育人,为学生思政提供根本保障。

“心中有思政”,就是要求全体教职员工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坚持以生为本,强化育人意识,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工作职责之中。“脑中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在顶层设计上要有思政目标,在执行方案中要有思政贯穿,在具体内容上要有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业务工作、管理服务工作共同谋划、一体推进。“手中做思政”,就是要求思政队伍既要有身体力行的躬身示范,也要在具体工作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作为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实效上。

以“文化思政”为辅育点,推进文化滋养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内核与价值依归。抓“文化思政”,就是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进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断增强环境感染力,提高文化引领力,强化制度规范力,推动实践创新力,不断丰富文化育人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层次承载作用与涵养作用。要通过文化思政与学生思政协同融合,潜心培育学生成长土壤,为思政育人提供价值引领。

全文链接:http://app.jyb.cn/zgjybapp/szb_wap/detail.html?id=1668384523886_616414&newsPaper=%E4%B8%AD%E5%9B%BD%E6%95%99%E8%82%B2%E6%8A%A5

Copyright @ 2019 青岛大学 理论学习 以学促干专题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